贵州领匠酒业(集团)有限公司
售后:0851-88587999
招商:400-009-1919
24小时服务热线
新闻详情

高温大曲培养周期:端午时节曲坯发酵效率与酶活性变化规律

发表时间:2025-04-10 16:24作者:领匠酒业

    一、端午制曲

    1.1节气与工艺的科学耦合


高温大曲培养周期:端午时节曲坯发酵效率与酶活性变化规律



    酱香型白酒独特的“12987”工艺,以端午制曲作为整个酿造流程的开篇,这并非偶然,而是赤水河流域独特的地理、气候与微生物生态共同作用的结果。每年端午期间,大致在6月中上旬,茅台镇迎来了一年中最为湿热的时段。此时,当地日均温可达32℃,湿度维持在85%左右,这样的温湿度条件,为微生物的繁衍和生长营造了天然的“温床”。

    从微生物学角度来看,空气中的微生物群落构成在此时发生显著变化。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实地采样和分析发现,端午时茅台镇空气中芽孢杆菌属的丰度高达42%,相较于其他季节高出35%。芽孢杆菌属中的多种细菌,如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等,在高温大曲的发酵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能够耐受高温环境,并且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多种酶类,如淀粉酶、蛋白酶等,这些酶对于大曲原料小麦中淀粉、蛋白质的分解转化至关重要,为后续酿酒过程中糖类、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生成奠定基础,成为高温大曲核心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1.2曲坯发酵的生物学意义

    大曲,素有“酒之骨”的美誉,它不仅是酿酒过程中的糖化发酵剂,更是一个复杂的微生物群落栖息地,承载着超过1400余种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大曲发酵过程中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协作、相互影响,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其代谢产物直接塑造了酱香型白酒独特的风味和品质。

    以嗜热链球菌为例,这种在高温大曲中广泛存在的微生物,能够分泌双乙酰等物质。双乙酰具有特殊的“坚果香”风味,它为酱香型白酒增添了独特的香气层次,是构成酱酒复杂香气的重要成分之一。而地衣芽孢杆菌则在蛋白质代谢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它所产生的蛋白酶可以高效地分解小麦蛋白,将其转化为小分子的氨基酸和多肽。这些分解产物不仅为其他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氮源,还进一步参与到后续的美拉德反应等过程中,生成呋喃类、吡嗪类等风味物质,成为酱香的重要前体物质,对酱香型白酒独特酱香风格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曲坯发酵过程中这些微生物生化反应的效率和方向,直接决定了酒体的品质高低,从根本上影响着最终白酒的风味、口感和香气特征。

    二、环境因子的调控机制

    2.1温湿度的协同作用

    在高温大曲培养过程中,温度和湿度犹如一对紧密协作的“幕后操控者”,对微生物的生长代谢以及酶活性的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它们的协同作用精细而复杂,共同谱写着大曲发酵的“生化乐章”。

    从温度角度来看,它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设定了严格的“阈值”。在曲堆发酵初期,当温度从初始的25℃逐渐攀升时,曲霉属微生物率先成为“主角”。它们在这个温度区间内代谢活跃,分泌出大量的淀粉酶,将原料小麦中的淀粉高效地分解为糖类,这一过程是后续酒精发酵和风味物质生成的物质基础。随着发酵进程推进,当曲堆温度突破60℃,嗜热子囊菌属开始崭露头角。这类嗜热微生物能够在高温环境下稳定生存并发挥独特作用,它们分泌的β-葡萄糖苷酶,可催化糖苷类物质水解,释放出多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如萜烯类、酯类等,为白酒增添了独特的花果香气,极大地丰富了酒体的香气层次。

    湿度同样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直接影响着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和代谢效率。研究数据显示,曲块表层湿度每增加10%,酵母菌的丰度就会显著提升23%。这是因为适宜的湿度为酵母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使其能够更有效地摄取营养物质,进行旺盛的代谢活动,从而大量繁殖。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为了确保湿度均匀,常采用“品”字形转置法翻曲。通过这种方法,可使曲块不同部位的湿度差异从±8%大幅缩小至±3%,保证了整个曲块内微生物生长环境的一致性,避免因湿度不均导致局部发酵异常,确保了大曲发酵的稳定性和均一性,为后续酿造出高品质的酱香型白酒奠定了坚实基础。

    2.2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

    在高温大曲培养周期中,微生物群落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遵循着特定的时间顺序,呈现出明显的演替规律,宛如一场有条不紊的“接力赛”,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微生物种群占据主导,推动着大曲发酵进程不断向前发展。

    在前火期(1-7天),根霉和毛霉率先大量繁殖,成为微生物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占比高达65%。这一时期,它们充分发挥自身强大的糖化能力,分泌大量的淀粉酶,将原料中的淀粉迅速转化为糖类。检测数据显示,此时大曲的糖化力可达780U/g,为后续的酒精发酵提供了充足的糖分,就像为整个发酵过程注入了强劲的“燃料”,点燃了发酵的“引擎”。

    进入大火期(8-20天),随着曲堆温度持续升高,环境条件发生显著变化,嗜热芽孢杆菌凭借其出色的耐高温特性,一举成为优势菌群。这些嗜热芽孢杆菌不仅能够在高温环境下稳定生长,还能分泌多种酶类,其中中性蛋白酶的活力表现尤为突出,可达180U/g。中性蛋白酶能够高效地分解蛋白质,将其转化为小分子的氨基酸和多肽。这些分解产物一方面为其他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氮源,促进了微生物群落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它们参与到后续复杂的美拉德反应等过程中,生成吡嗪类、呋喃类等多种风味物质,这些物质是构成酱香型白酒独特酱香的重要成分,为酒体风味的形成奠定了关键基础。

    而后火期(21-40天),酵母菌逐渐成为“主角”。在这一阶段,前期积累的糖类为酵母菌的生长和代谢提供了充足的营养物质,酵母菌利用这些糖类进行发酵,大量生成酯类物质。经检测,此时大曲中的总酯含量可达2.5g/L。酯类物质具有浓郁的香气,是酱香型白酒香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赋予了白酒独特的果香、花香和酯香,使得酒体香气更加浓郁、醇厚,口感更加丰富、协调,极大地提升了白酒的品质和风味。

    三、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3.1关键酶系的时序表达

    在高温大曲培养过程中,淀粉酶、蛋白酶和酯化酶等关键酶系呈现出严格的时序表达规律,它们在不同阶段各司其职,协同推动大曲发酵进程,对白酒风味物质的生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淀粉酶在大曲发酵初期便崭露头角,随着发酵的进行,其活性不断变化。在翻曲阶段,曲霉属微生物代谢活跃,大量分泌淀粉酶,使得淀粉酶活性在翻曲后迅速提升37%。随着发酵深入,第15天淀粉酶活性达到峰值,高达1200U/g。此时,充足的淀粉酶将原料小麦中的淀粉充分水解为糖类,为后续的酒精发酵和风味物质生成提供了充足的碳源。研究表明,当淀粉酶活性处于峰值时,大曲中的还原糖含量可达到28%,这些还原糖不仅是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的重要底物,还参与到后续的美拉德反应等过程中,为酱香物质的生成奠定基础。

    进入大火期,蛋白酶成为主角。大火期高温环境促使嗜热芽孢杆菌大量繁殖,它们分泌的蛋白酶活力急剧上升,相较于前期活性激增41%。蛋白酶能够高效地分解小麦蛋白,将其转化为小分子的氨基酸和多肽。这些分解产物一方面为其他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氮源,另一方面,部分氨基酸在代谢过程中生成5-羟甲基糠醛等物质。5-羟甲基糠醛具有特殊的焦糖香气,它不仅为白酒增添了独特的风味,还进一步参与到复杂的化学反应中,生成更多的风味物质,对酱香酒独特风味的形成贡献显著。

    酯化酶在大曲发酵的后火期发挥关键作用。随着酵母菌成为优势菌群,酯化酶活性逐渐提高,在后火期相较于前期提高了28%。酯化酶能够催化酸和醇发生酯化反应,促进己酸乙酯等酯类物质的合成。己酸乙酯具有浓郁的果香和酒香,是酱香型白酒香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赋予了白酒独特的香气和醇厚的口感。研究发现,当酯化酶活性较高时,大曲中己酸乙酯的含量可达到3.5g/L,极大地提升了白酒的香气品质和口感协调性。

    3.2美拉德反应的加速效应

    在高温大曲培养过程中,高温环境犹如一把“催化剂”,极大地加速了美拉德反应的进程,对酱香型白酒独特风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关研究表明,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的高温条件,使得美拉德反应速率相较于常温环境提升了40%。美拉德反应是氨基化合物(如氨基酸)与还原糖之间发生的一系列复杂化学反应,在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分泌的蛋白酶将小麦蛋白分解产生的氨基酸,与淀粉酶水解淀粉生成的还原糖充分接触,在高温环境下迅速发生美拉德反应。这一反应生成了众多复杂的中间产物和终产物,其中5-羟甲基糠醛和阿魏酸乙酯便是重要的代表。

    5-羟甲基糠醛具有特殊的焦糖香气,它的生成不仅直接为白酒增添了独特的风味,还作为重要的前体物质,参与到后续更为复杂的化学反应中。在陈酿过程中,5-羟甲基糠醛会逐渐转化为愈创木酚等物质。愈创木酚具有独特的“烘焙香”,这种香气是酱香型白酒独特风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白酒赋予了浓郁而独特的香气特征,使其在众多香型白酒中独树一帜。

    阿魏酸乙酯同样在美拉德反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在陈化过程中也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最终转化为具有特殊香气的物质,进一步丰富了酱香型白酒的香气成分。这些由美拉德反应生成的物质,经过长时间的陈酿,相互交织、融合,共同构成了酱香型白酒复杂而迷人的香气体系,使其具有酱香突出、回味悠长等独特的风味特点。

    四、现代技术的应用创新

    4.1数字化监测体系

    在传统的高温大曲培养过程中,对曲房环境的监测和发酵进程的把控往往依赖于人工经验,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存在较大的误差和不确定性。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监测体系应运而生,为高温大曲培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以某龙头酱香型白酒企业为例,其率先引入了先进的物联网传感器技术,在曲房内的各个关键位置,如曲堆的中心、边缘以及不同高度层次,密集部署了温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等多种类型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犹如敏锐的“触角”,能够实时、精准地采集曲房内的环境参数,包括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关键信息,并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将这些数据以毫秒级的速度同步传输至中央控制系统。

    该企业还创新性地结合了AI算法,对海量的监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通过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AI系统能够根据实时采集的数据,准确预测大曲的发酵进程。例如,在一次实际生产中,AI系统根据监测数据预测到某批大曲在特定阶段可能会出现发酵异常,原因是曲心温度出现了异常波动。基于这一预测,企业及时调整了曲房的通风和翻曲策略,成功避免了发酵异常的发生。

    数字化监测体系的应用,使得大曲的合格率得到了显著提升。据统计,在应用该体系之前,大曲的合格率仅为82%,而在引入数字化监测体系并结合AI算法进行精准调控后,大曲合格率大幅提升至94%。这不仅有效减少了因大曲质量问题导致的生产成本增加,更为企业酿造高品质的酱香型白酒提供了坚实保障。

    研究数据还表明,曲心温度每波动1℃,四甲基吡嗪含量变化达0.08mg/L。四甲基吡嗪作为酱香型白酒中的重要风味物质,其含量的稳定对于白酒风味的一致性至关重要。数字化监测体系能够实时监控曲心温度,及时发现并调整温度波动,确保四甲基吡嗪等风味物质的稳定生成,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白酒的风味品质。

    4.2菌种定向培育

    在高温大曲培养中,菌种是决定大曲质量和白酒风味的核心要素之一。传统的菌种选育方法往往依赖于自然筛选和随机突变,效率较低,且难以满足现代白酒生产对于菌种特定性能的严格要求。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菌种定向培育技术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科研人员成功选育出了耐高温产香菌株,为高温大曲的品质提升带来了新的突破。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是一种将不同菌株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从而实现遗传物质重组的现代生物技术。在实验过程中,科研人员选取了具有不同优良特性的菌株,通过酶解法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然后在聚乙二醇等融合剂的作用下,使不同菌株的原生质体发生融合。经过筛选和鉴定,成功获得了具有耐高温、高产香特性的融合菌株。

    实验数据显示,该菌株在35℃-65℃的温区均能保持良好的活性,突破了传统菌种的温度限制。在实际应用中,将该菌株应用于高温大曲的制作,大曲的总酯含量提高了18%。总酯是白酒香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量的显著提升,使得曲块在发酵过程中能够产生更多的酯类香气物质,如己酸乙酯、乳酸乙酯等,这些酯类物质具有浓郁的果香和酒香,为酱香型白酒赋予了更加醇厚、丰富的香气,极大地提升了白酒的风味品质。

    五、工艺传承与科学发展

    5.1传统经验的量化研究

    酱香型白酒的酿造工艺源远流长,蕴含着无数酿酒先辈们的智慧与经验。“端午制曲”这一传统技艺,历经千年传承,背后隐藏着深厚的科学原理。如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量化研究开始深入剖析这一传统工艺,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科学依据。

    对茅台镇多家酒企的长期跟踪数据显示,严格遵循“端午制曲”的企业,在酒体品质上展现出显著优势。其酒体中酸酯总量较非应季生产企业高22%,这一数据直接反映出端午制曲在风味物质生成方面的卓越成效。酸酯类物质是白酒香气和口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较高的酸酯总量意味着酒体更加醇厚、香气更加浓郁。空杯留香时间延长4小时,更是直观地体现了端午制曲所赋予白酒的独特魅力。空杯留香是衡量白酒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较长的留香时间说明白酒中的香味物质更加丰富、稳定,能够在口腔和鼻腔中留下持久的香气回味。

    这些量化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端午制曲”的科学性,更为酱香型白酒行业提供了明确的生产指导。它让酒企深刻认识到遵循传统工艺的重要性,激励着更多企业回归传统,坚守“端午制曲”的技艺,从而推动整个酱香型白酒行业的品质提升。

    5.2可持续发展路径

    在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重要发展方向,酱香型白酒行业也不例外。在高温大曲培养过程中,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不仅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还能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为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能源利用方面,一些企业率先探索太阳能辅助控温系统,取得了显著成效。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将太阳能引入高温大曲培养的控温环节,可有效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研究数据表明,采用太阳能辅助控温系统后,制曲能耗降低了30%。这不仅大大减少了企业的能源成本支出,更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碳减排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曲渣转化为饲料蛋白技术成为行业的一大创新亮点。曲渣作为高温大曲培养过程中的副产物,以往大多被直接丢弃,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还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如今,通过先进的生物技术,曲渣中的蛋白质、糖类等营养物质得以充分提取和转化,成为优质的饲料蛋白。相关实验显示,该技术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率达95%,这意味着几乎所有的曲渣都能得到有效利用,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饲料蛋白在畜牧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需求,曲渣转化为饲料蛋白,不仅解决了曲渣的处理难题,还为畜牧业提供了新的蛋白来源,促进了农业与工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循环。

    高温大曲的培养周期是自然节律与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和谐共振。从端午时节的微生物富集到现代科技的精准调控,这项传承千年的技艺正以科学姿态续写传奇。唯有尊重“天时地利”的生态规律,方能持续酿造出具有东方韵味的酱香琼浆。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4033512号-1   公安厅备案号
j技术支持:贵阳百度公司
招商热线:400-009-1919 联系邮箱:lingjiangjituan@qq.com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
金融街6号楼10楼

领匠酒业京东旗舰店
联系我们
京东旗舰店
扫码关注
领匠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