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领匠酒业(集团)有限公司
售后:0851-88587999
招商:400-009-1919
24小时服务热线
新闻详情

酱香型大曲制作流程:翻曲/堆曲关键工序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5-04-09 15:53作者:领匠酒业

    一、大曲微生物的生命密码


酱香型大曲制作流程:翻曲/堆曲关键工序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酱香型白酒以其醇厚丰满的口感、空杯留香的独特风味,在白酒市场中独树一帜。这独特风味的背后,高温大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高温大曲就像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微生物工厂,里面栖息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大曲的发酵过程中,如同技艺精湛的酿酒大师,通过协同代谢,将原料中的各种物质转化为丰富多样的风味物质,为酱香型白酒赋予了独一无二的风味。

    而在整个高温大曲的制作过程中,翻曲与堆曲工序无疑是最为关键的技术环节,它们就像是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调控开关。从微生物学原理的角度来看,合理的翻曲频率能够极大地影响大曲内部的氧气含量、温度分布以及水分蒸发速率,这些因素又会直接作用于微生物的生长环境,从而对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深远影响。研究表明,当翻曲频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时,嗜热芽孢杆菌的丰度能够提升37%。嗜热芽孢杆菌作为高温大曲中的重要微生物之一,它的增加能够促进一系列酶的产生,这些酶在大曲的发酵过程中参与了众多化学反应,对风味物质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堆曲工序同样不可小觑,堆曲过程中形成的温度梯度,为微生物提供了一个天然的筛选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耐高温产香菌株能够更好地适应并大量繁殖。这些菌株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挥发性和非挥发性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酱香型白酒独特的香气和醇厚的口感。可以说,堆曲工序通过对微生物群落的定向筛选,为酱香型白酒的风味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匠将基于最新的科研成果,深入系统地解析翻曲与堆曲这两大工序的技术要点,以及它们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机制,旨在为酱香型白酒的酿造工艺优化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翻曲工艺:微生物群落的动态调控

    2.1翻曲的科学原理

    翻曲,作为酱香型大曲制作中的关键环节,蕴含着深刻的科学原理。从本质上讲,翻曲是一种通过物理手段对曲块进行处理的操作,看似简单的翻转动作,实则对曲块内部的微生物世界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当曲块在曲房中经历一段时间的自然发酵后,曲块内部会逐渐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温度场和湿度梯度。在这个环境中,微生物群落也逐渐稳定下来,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在各自适宜的微环境中生长繁殖。然而,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并不利于大曲发酵的持续进行和微生物群落的优化。

    翻曲的首要作用就是打破这种原有的温度场与湿度梯度。通过将曲块进行翻转,原本处于曲块内部的部分暴露到外部,而原本在外部的部分则进入内部。这样一来,曲块各个部位所接触的环境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温度、湿度、氧气含量等因素都重新分布。这种环境的改变就像是给微生物群落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刺激它们做出响应。

    从微生物群落演替的角度来看,翻曲后,曲块表层与内部微生物种类差异可达42%。在这个过程中,乳酸菌与伊萨酵母属在翻曲后成为优势菌群。乳酸菌能够产生乳酸等有机酸,这些有机酸不仅可以调节曲块的酸度,还能为其他微生物的生长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同时,乳酸在后续的发酵过程中还能参与多种化学反应,对白酒风味物质的形成有着重要贡献。伊萨酵母属则具有较强的发酵能力,能够将糖类等物质转化为酒精和其他挥发性化合物,这些挥发性化合物是构成酱香型白酒独特香气的重要成分。

    2.2翻曲次数的优化研究

    季节差异化策略:在酱香型大曲制作过程中,翻曲次数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季节的变化进行调整。研究表明,夏季和冬季的气候条件差异显著,这对大曲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生长和代谢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因此,采用季节差异化的翻曲策略能够更好地满足微生物的生长需求,从而提升大曲的品质。

    夏季,气温较高,环境中的微生物活跃度高,大曲发酵速度较快。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三次翻曲的方式,且每次翻曲间隔7天,能够有效地控制曲块的温度和湿度,避免温度过高导致微生物活性受到抑制甚至死亡,同时也有利于微生物群落的充分演替。通过这样的翻曲策略,可使糖化力提升28%。糖化力的提高意味着大曲中淀粉酶等糖化酶的活性增强,能够更有效地将原料中的淀粉分解为糖类,为后续的酒精发酵提供充足的底物,进而提高白酒的产量和质量。同时,酸度控制在1.5-2.0mmol/10g区间,适宜的酸度为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证了大曲发酵的顺利进行。

    冬季,气温较低,微生物生长相对缓慢,发酵进程也较为迟缓。此时,实施二次翻曲策略更为合适。减少翻曲次数可以避免因频繁翻动导致曲块热量散失过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通过这种方式,同样能够使糖化力得到显著提升,同时确保酸度处于合理范围,为冬季生产高质量的酱香型大曲提供了保障。

    微生物响应机制:翻曲次数的变化不仅影响大曲的物理性质,更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微生物响应机制的角度来看,翻曲促使克罗彭斯特菌属相对丰度从8%降至3%。克罗彭斯特菌属在大曲发酵前期可能参与一些基础的代谢活动,但随着翻曲次数的调整,其生长环境发生改变,导致其相对丰度下降。与此同时,葡萄球菌属增加至12%。葡萄球菌属在大曲发酵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产生多种酶类和代谢产物,这些物质参与了酯类物质的合成路径。酯类物质是酱香型白酒香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和含量直接影响着白酒的风味。葡萄球菌属相对丰度的增加,使得酯类物质的合成路径更加畅通,从而为酱香型白酒赋予了更加浓郁、独特的香气。

    2.3翻曲操作规范

    温度阈值控制:在酱香型大曲制作过程中,翻曲的时机选择至关重要,而温度阈值则是判断是否进行翻曲的关键指标。当曲堆中心温度达62℃±2℃时,启动首次翻曲。这个温度范围是经过长期实践和科学研究确定的,在这个温度下,曲块内部的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活动达到了一个相对旺盛的阶段,此时进行翻曲能够有效地调节曲块的温度和湿度,促进微生物群落的进一步优化。

    在首次翻曲之后,后续的翻曲操作则以品温回升至58℃±2℃为触发条件。每次翻曲后,曲块的温度会因为热量的散发和环境的改变而下降,但随着微生物的继续生长和代谢,热量会逐渐积累,品温再次回升。当品温达到58℃±2℃时,说明曲块内部的发酵情况又达到了一个需要调整的节点,此时进行翻曲能够保持曲块发酵的稳定性和均匀性。

    曲块位移标准:为了确保每块曲坯都能够在翻曲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酵和均匀的受热,需要采用特定的曲块位移标准。采用"品"字形转置法,这种方法要求在每次翻曲时,将曲块按照"品"字形的方式进行转置。具体来说,就是将位于上层中间的曲块移动到下层的角落位置,将下层角落的曲块移动到中层的边缘位置,中层边缘的曲块移动到上层中间位置,以此类推。通过这种方式,确保每块曲坯在三次翻曲后完成360°空间旋转。

    这种曲块位移标准的实施,使得曲块在不同的位置上都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温度、湿度和氧气条件,避免了曲块因长期处于同一位置而导致发酵不均匀的问题。同时,360°空间旋转也有助于微生物在曲块内部更加均匀地分布,促进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代谢,从而提高大曲的质量和风味的一致性。

    三、堆曲工艺:微生物生态的立体构建

    3.1堆曲温度场的时空演变

    前火期(1-7天):在酱香型大曲制作的堆曲过程中,前火期是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活动逐渐启动的关键阶段。此阶段,品温从初始的25℃迅速升至55℃,这一温度变化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在这个温度区间内,曲霉属微生物成为了主导力量。曲霉属具有强大的糖化能力,它们能够分泌多种淀粉酶,将大曲原料中的淀粉高效地分解为糖类。这些糖类不仅为曲霉属自身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能量来源,也为后续其他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在糖化反应中,曲霉属分泌的淀粉酶能够特异性地作用于淀粉分子,将其逐步水解为麦芽糖、葡萄糖等小分子糖类,这些糖类在后续的发酵过程中会被进一步转化为酒精和其他风味物质。

    为了确保堆曲过程中热量的有效聚集,促进曲霉属等微生物的生长,堆高需要严格控制在1.2-1.5米。这个高度范围经过了长期的实践验证,能够形成相对稳定的温度场和湿度环境。如果堆高过低,热量容易散失,无法满足曲霉属等微生物生长所需的温度条件,从而影响糖化反应的进行;而堆高过高,则可能导致内部通风不畅,氧气供应不足,引发厌氧环境,不利于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和代谢。

    大火期(8-20天):随着堆曲时间的推移,进入大火期。在这一阶段,堆曲核心区的温度突破60℃,高温环境对微生物群落产生了显著的筛选和定向作用。嗜热子囊菌属在这个时期进入活跃期,成为了微生物群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嗜热子囊菌属能够在高温环境下保持较高的代谢活性,它们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特殊的酶类和代谢产物。这些酶类和代谢产物参与了大曲发酵过程中的多种化学反应,对酱香型白酒独特风味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嗜热子囊菌属产生的酯酶能够促进酯类物质的合成,这些酯类物质是酱香型白酒香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予了白酒浓郁的果香和花香。

    在大火期,维持适宜的湿度对于嗜热子囊菌属等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同样至关重要。通过草帘覆盖厚度调节(3-5cm),可以有效地维持湿度在75-85%。草帘具有良好的保湿性能,适当的覆盖厚度能够减少水分的蒸发,为微生物提供一个湿润的生长环境。同时,草帘还能够起到一定的隔热作用,有助于稳定堆曲内部的温度。如果湿度过低,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会受到抑制,酶的活性也会降低,从而影响大曲的发酵质量;而湿度过高,则容易引发杂菌污染,导致大曲发酵异常,产生不良风味。

    3.2微生物演替规律

    细菌群落:在酱香型大曲堆曲过程中,细菌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发生着动态变化。研究发现,芽孢杆菌属在堆曲中期占比达53%,成为了细菌群落中的优势种群。

    芽孢杆菌属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它们能够分泌多种蛋白酶。这些蛋白酶在大曲发酵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能够将小麦蛋白分解为小分子多肽和氨基酸。这些小分子物质不仅为芽孢杆菌属自身的生长提供了氮源,还参与了酱香型白酒风味物质的形成。其中,一些氨基酸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5-羟甲基糠醛前体物质。5-羟甲基糠醛是一种重要的风味物质前体,它在后续的发酵和陈酿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最终形成具有独特香气和口感的化合物,为酱香型白酒增添了独特的风味。

    真菌群落:真菌群落在酱香型大曲堆曲过程中同样经历着显著的演替过程。嗜热真菌属在堆曲后期成为优势种群,这与堆曲后期的高温环境密切相关。

    嗜热真菌属能够适应高温环境,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它们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β-葡萄糖苷酶具有重要的作用。β-葡萄糖苷酶能够催化糖苷键的水解,将结合态的风味物质释放出来。在大曲发酵过程中,许多风味物质以糖苷的形式存在,这些结合态的风味物质本身香气较弱,但在β-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糖苷键被水解,释放出游离的风味物质,从而显著提升了酒体的花果香气。这种酶的作用不仅丰富了酱香型白酒的香气成分,还使其香气更加浓郁、复杂,增强了白酒的感官品质。

    3.3堆曲参数控制

    曲块间距:在酱香型大曲堆曲过程中,曲块间距的控制是一个关键因素。保持2-3cm空隙,能够为氧气的渗透提供通道,确保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有充足的氧气供应。

    氧气对于微生物的有氧呼吸至关重要,许多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能够更高效地进行代谢活动,产生更多的酶和代谢产物,这些产物对于大曲的发酵和风味物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曲块间距过密,氧气无法充分渗透到曲块内部,会导致曲块内部形成厌氧环境。在厌氧环境下,一些厌氧微生物可能会大量繁殖,这些厌氧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能会与正常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风味物质相互作用,导致风味物质的组成和含量发生变化,从而影响酱香型白酒的风味品质。此外,厌氧环境还可能引发杂菌污染,使大曲发酵过程出现异常,降低大曲的质量。

    通风管理:通风管理是堆曲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参数控制环节。采用"昼闭夜开"策略,能够充分利用昼夜温差,促进曲房内空气的对流,为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白天关闭曲房顶部通风口,主要是为了保持曲房内的温度和湿度相对稳定。在白天,外界气温较高,如果通风口打开,热空气进入曲房,会使曲房内温度过高,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同时,通风口打开还会导致曲房内湿度下降,影响微生物的生存环境。而夜间开启通风口,利用温差形成空气对流。夜间外界气温较低,冷空气进入曲房后,与曲房内的热空气形成对流,能够有效地降低曲房内的温度,同时带走曲房内的湿气,保持曲房内空气的清新。这种空气对流不仅能够为微生物提供充足的氧气,还能及时排出微生物代谢产生的废气和热量,维持微生物生长环境的稳定,促进大曲的正常发酵。

    四、关键工序的协同效应

    4.1时序配合模型

    在酱香型大曲制作过程中,翻曲与堆曲工序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时序配合关系,这种关系对大曲的品质和风味物质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了深入探究这种关系,科研人员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建立了"翻曲-堆曲"联动数学模型。

    通过对大量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利用MATLAB软件强大的拟合功能,对翻曲次数、堆曲时间等关键参数与大曲中风味物质含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精确的拟合和分析。研究发现,当采用二次翻曲配合45天堆曲的工艺组合时,大曲中的四甲基吡嗪含量能够达到0.85mg/L。四甲基吡嗪作为酱香型白酒中的重要风味物质,不仅具有独特的香气,还对白酒的口感和品质有着重要的提升作用。与传统工艺相比,这种工艺组合下四甲基吡嗪的含量提升了41%,这一显著的提升表明,合理的翻曲与堆曲时序配合能够有效地促进四甲基吡嗪的生成,从而为酱香型白酒赋予更加浓郁、独特的风味。

    这一研究成果为酱香型大曲制作工艺的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在实际生产中,酿酒师可以根据这一模型,结合具体的生产条件和需求,精准地调整翻曲和堆曲的工艺参数,以实现大曲品质的最大化提升,为酿造出更高品质的酱香型白酒奠定坚实的基础。

    4.2代谢产物分析

    酸类物质:在酱香型大曲制作过程中,酸类物质是一类重要的代谢产物,它们在大曲的发酵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对大曲的品质和风味有着重要影响。其中,乳酸作为一种常见的酸类物质,其含量的变化与翻曲次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研究表明,在堆曲末期,乳酸含量能够达到1.2g/L。通过对不同翻曲次数下大曲中乳酸含量的监测和分析,发现乳酸含量与翻曲次数呈正相关(r=0.73)。这意味着随着翻曲次数的增加,大曲中的乳酸含量也会相应提高。翻曲过程能够促进乳酸菌等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乳酸菌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从而导致大曲中乳酸含量的上升。

    乳酸在酱香型白酒的酿造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调节大曲的酸度,为其他微生物的生长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适宜的酸度能够促进微生物的酶活性,加快代谢反应的进行,有利于风味物质的生成。同时,乳酸还能够参与白酒的风味形成过程,它与其他化合物发生反应,形成具有独特风味的酯类、醛类等物质,为酱香型白酒赋予了醇厚、柔和的口感和独特的风味。

    酯类物质:酯类物质是酱香型白酒香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种类和含量直接影响着白酒的风味品质。在大曲制作过程中,不同的翻曲工艺对酯类物质的生成有着显著的影响。

    研究发现,在三次翻曲工艺中,己酸乙酯的含量能够达到0.65g/L。与二次翻曲工艺相比,三次翻曲工艺下己酸乙酯的含量提高了29%。这一结果表明,增加翻曲次数能够有效地促进己酸乙酯的生成。

    己酸乙酯具有浓郁的果香和酒香,是酱香型白酒中重要的香气成分之一。它的形成与多种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密切相关。翻曲次数的增加,能够为微生物提供更加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从而增加己酸乙酯的合成量。此外,翻曲还能够调节大曲的温度和湿度,为己酸乙酯的合成创造更加适宜的环境条件。

    在酱香型大曲制作过程中,酸类物质和酯类物质作为重要的代谢产物,它们的含量和种类受到翻曲和堆曲等关键工序的显著影响。通过对这些代谢产物的深入研究,能够更好地理解大曲制作工艺对白酒风味物质形成的影响机制,为酱香型白酒酿造工艺的优化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五、品质控制与标准化生产

    5.1工艺参数监测体系

    在酱香型大曲制作过程中,建立科学、精准的工艺参数监测体系对于保障大曲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至关重要。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曲房监测系统应运而生,为大曲制作工艺参数的实时监测和精准控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该监测系统通过在曲房内各个关键位置部署高精度传感器,能够实时采集温湿度、CO₂浓度、O₂浓度、曲块温度、曲块重量变化、风速、气压这8项关键参数。这些传感器就像是曲房内的“侦察兵”,时刻关注着曲房内的环境变化和曲块的状态。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传感器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实时发送到数据处理中心。数据处理中心利用先进的BP神经网络算法,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处理。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的学习和训练,BP神经网络能够建立起工艺参数与大曲质量之间的复杂关系模型,从而实现对大曲质量等级的精准预测。

    经过实际验证,该预测模型的准确率高达91%。这意味着酿酒师可以根据监测系统提供的数据和预测结果,提前了解大曲的质量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优化。如果监测系统预测某一批次的大曲可能存在质量问题,酿酒师可以通过调整翻曲时间、堆曲温度等工艺参数,来改善大曲的发酵环境,确保大曲的质量达到预期标准。

    这种基于物联网的曲房监测系统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大曲制作过程的智能化水平,减少了人为因素对大曲质量的影响,还为酱香型白酒的标准化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有助于提升酱香型白酒的整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5.2现代技术应用

    菌种定向培育:在酱香型大曲制作中,菌种的质量和特性对大曲的品质和白酒的风味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满足现代酿酒工艺对优质菌种的需求,采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进行菌种定向培育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手段。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是一种将两个或多个不同菌株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从而实现基因重组和性状优化的生物技术。在酱香型大曲菌种定向培育中,科研人员首先从优质的酱香型大曲中筛选出具有特定优良性状的菌株,嗜热芽孢杆菌、产香酵母等。然后,通过酶解等方法去除这些菌株的细胞壁,得到原生质体。

    接着,利用聚乙二醇(PEG)等融合诱导剂,促使不同菌株的原生质体发生融合。在融合过程中,不同菌株的遗传物质发生重组,从而产生具有新性状的融合子。通过一系列严格的筛选和鉴定方法,从这些融合子中选育出高产酱香前体物质的工程菌株。

    经过实际应用验证,利用这种方法选育出的工程菌株应用于大曲制作后,曲块中总酯含量提高了18%。总酯是酱香型白酒中重要的风味物质之一,其含量的提高使得白酒的香气更加浓郁、口感更加醇厚,显著提升了酱香型白酒的品质和风味。

    固态发酵优化:固态发酵是酱香型大曲制作的核心环节,其发酵效果直接影响大曲的质量和白酒的品质。为了提高固态发酵的效率和质量,设计了一种多层立体发酵装置,并结合变频通风系统,对固态发酵过程进行了优化。

    多层立体发酵装置采用多层结构设计,能够充分利用空间,增加曲块的发酵数量。与传统的平面发酵方式相比,这种多层立体发酵装置大大提高了发酵效率,减少了占地面积。在装置内部,曲块按照特定的排列方式放置,确保每块曲块都能够充分接触到空气和微生物,为发酵提供良好的条件。

    变频通风系统是该装置的另一个关键组成部分。通过在装置内安装风速传感器和变频风机,实时监测和调节通风量。根据发酵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需求,精确控制曲块周围的氧气含量和温度、湿度。在发酵前期,微生物生长旺盛,需要充足的氧气供应,此时变频通风系统加大通风量,为微生物提供足够的氧气;而在发酵后期,为了保持曲块内部的温度和湿度稳定,通风量则会相应减小。

    通过这种多层立体发酵装置和变频通风系统的协同作用,实现了曲块的均匀供氧和发酵环境的精准控制。实际应用结果表明,采用这种优化后的固态发酵工艺,发酵周期缩短了15天,同时大曲的质量和风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还为酱香型白酒的高品质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翻曲与堆曲作为酱香型大曲制作的"动态调控双引擎",其工艺参数的精准控制直接影响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通过建立"环境参数-微生物响应-代谢产物"的关联模型,结合现代检测技术,可实现大曲质量的数字化管控。未来,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发展,人工设计微生物群落或将成为提升大曲品质的新路径,为酱香型白酒产业注入科技动能。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4033512号-1   公安厅备案号
j技术支持:贵阳百度公司
招商热线:400-009-1919 联系邮箱:lingjiangjituan@qq.com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
金融街6号楼10楼

领匠酒业京东旗舰店
联系我们
京东旗舰店
扫码关注
领匠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