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避疫 有据可依
酒精度: | 净含量:
传统中医对酒的认识源远流长,繁体的“医”字,下面是“酉”,《古代汉语词典》:“酉”,储酒器引申指酒酿制而成。
酒在中医治疗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酒本身是药食两得之品,很多药物因酒制而直达病所,提高疗效。
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最早的医书,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全书283个药方里,用酒的就有40多个。
《博物志》记载:“昔有三人冒雾晨行,一人饮酒,一人饱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饱食者病,饮酒者健。此酒势辟恶,胜于他物之故也。”可见酒还能杀虫驱邪、辟恶逐秽。
《汉书?食货志》中说:“酒,百药之长”。
清代的《经验神方》记载“凡遇瘟疫盛行之时,若欲望出门走东过西,须饮酒几杯然后出门,回家之时亦当饮酒几杯,然后可食别样物件,自然气壮决不染瘟,但不可至醉。”
中国医药史上三大“医圣”如何评酒?
一、张仲景
张仲景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的创作背景为东汉末年瘟疫肆虐,死于伤寒者占七成。
张仲景决心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潜心十年研究伤寒病的诊治。
他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不少方药的炮制、煎服中佐用酒。
酒起到助行药势、温阳补虚通脉、温阳散寒止痛、行血祛风通络、理脾醒脾化湿等作用。并得出结论,酒治疗内伤杂病的范围较外感热病更为广泛。
张仲景还用酒来治疗心脏病,其著名的“瓜蒌薤白白酒汤”流传至今,用白酒煎药,仍被医家认为是治疗心胸疼痛、血脉不通的经典药方。
二、孙思邈
唐代“药王”孙思邈认定“酒即是药”,有祛寒开瘀、温腹通络、行脉养肤、发散推动等作用。
他还非常注重疾病的预防,讲求预防为先的观点,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提出“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强调“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勿以康健便为常然。”
他提倡讲求个人卫生,重视运动保健,提出了食疗、药疗、养生、养性、保健相结合的防病治病主张。
孙思邈提倡用药酒预防时疫(季节性流行病),在其著作《千金方·伤寒方上·辟温第二》中道:“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提出酒对养生保健和预防瘟疫的重要性,并记录了以酒配药治愈顽疾的实例。
三、李时珍
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同样将“酒”作为治病的“药”来研究论述。
《本草纲目》中说道:“酒,天之美禄也,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遗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大致是说,酒是天上来的美的东西,少喝一点能够让血脉行通、气血舒畅,提神醒脑,抵御寒冷,消除一些得失带来的高兴和消极情绪。
《本草纲目》还设有“附诸药酒方”的专目,列有69种不同功效的药酒,涵盖了内、外、妇、骨伤以及养生保健等诸领域。
中医对酒的用处强调了酒的药性,酒的养生保健作用也受到中医学家的重视。
疫情期间,我们待在家里应注意合理饮食,适宜小酌白酒,保持身体健康、心情舒畅,增强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