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匠酒文化课堂:酱酒7次取酒俗称分别叫什么发表时间:2025-02-19 15:52 酱酒酿造工艺概述 酱香型白酒,作为我国白酒中独具特色的品类,以其醇厚丰满的口感、空杯留香的韵味,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而其独特的酿造工艺,更是赋予了酱酒非凡的品质与魅力。在众多酿造工序中,“12987”工艺堪称酱酒酿造的核心,它承载着千年的酿酒智慧,是传统工艺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的结晶。 “12987”工艺,即一年一个生产周期、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这看似简单的数字组合,背后却蕴含着极为复杂且精细的酿造流程。从每年端午时节的制曲开始,开启了这场酱酒酿造的奇妙之旅。此时,空气中活跃的微生物与优质小麦完美邂逅,经过一系列工序,制成的酒曲成为了酱酒发酵的关键“催化剂”。到了重阳,便是下沙的时节,高粱作为酱酒的主要原料,历经润沙、蒸煮、摊凉、加曲、堆积、入窖发酵等环节,开启了第一次投料。一个月后,糙沙工序,按照1:1的比例加入新的高粱,继续上甑蒸煮,再次经历摊凉、加曲等流程,完成第二次投料。前两次蒸煮,原料并不取酒,而是为了充分激发高粱的淀粉活性,裹挟更多微生物,为后续的发酵和取酒奠定坚实基础。 在整个酿造过程中,九次蒸煮让高粱中的淀粉逐步糊化、分解,为微生物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八次发酵,包括开放式发酵和封闭式发酵,让酒醅在与微生物充分接触的过程中,产生丰富多样的香味物质。而七次取酒,更是酱酒酿造工艺的精华所在,每一轮次取出的酒,都有着独特的风味与口感,它们共同构成了酱酒复杂而迷人的风味体系。 第一轮次取酒:糙沙酒 第一轮次取酒,俗称“糙沙酒”,是酱酒酿造过程中首次取得的酒液,在整个酱酒风味体系的构建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其取酒时间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下沙开始发酵后的四个月左右,大致在第二年的二月份,正值立春与雨水节气交替之际。此时,经过两次投粮和两次发酵后的酒醅,已经充分吸收了微生物的活力,为取酒做好了准备。 在第一次投粮时,高粱的破碎比例严格控制在2:8,即20%的红缨子糯高粱被适度破碎,80%保持完整颗粒状态。这样的破碎比例,是为了在后续的蒸煮和发酵过程中,既能让高粱中的淀粉逐步释放,又能维持高粱颗粒的完整性,为多轮次发酵和取酒提供保障。历经润粮、摊凉、拌曲、堆积发酵和入窖发酵等一系列精细工序,整个过程耗时较长,充分体现了酱酒酿造工艺的复杂性和严谨性。 糙沙酒的酒精度通常在57%vol以上,属于酱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酒精度较高的轮次之一。在风味上,它带有明显的酱香前奏,这种酱香并非成熟浓郁的酱香风格,而是夹杂着生粮香、青苹果香以及淡淡的焦香,宛如一幅刚刚起笔的画作,虽未完全呈现出全貌,但已勾勒出独特的轮廓。口感上,糙沙酒偏酸涩,前中段味道较为突出,给人一种鲜明的味觉冲击,然而后味不长,整体口感略显粗糙和单薄,这是由于其处于酿造初期,酒液中的各种风味物质和呈香呈味成分尚未完全融合和平衡。不过,它却承载着酱酒酿造初期原料的香气和风味,为后续轮次的发酵和勾调奠定了基础,是酱酒风味形成不可或缺的一环。 第二轮次取酒:回沙酒 第二轮次取酒,俗称“回沙酒”,通常在第一轮次取酒一个月之后进行,时间大致在每年的3月份,此时正值春分与清明之间,万物复苏,气候温和,为微生物的生长和发酵提供了适宜的自然环境。 回沙酒的酿造过程,是在第一轮次酒醅发酵完毕后,将酒醅取出,加入尾酒和大曲粉,拌匀后进行堆集发酵。尾酒中富含的香味物质和微生物,如同发酵的“催化剂”,进一步激发酒醅的活力;大曲粉则作为糖化发酵剂,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经过一段时间的堆积发酵,酒醅中的微生物充分繁殖,它们贪婪地分解淀粉和蛋白质,产生更多种类丰富的风味物质,使得酒醅的香气和口感更加醇厚复杂。随后,将发酵好的酒醅进行蒸馏,那晶莹剔透的回沙酒便缓缓流出。 在香气方面,回沙酒与糙沙酒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和提升。它带有更为明显的粮香,这是高粱经过两次蒸煮和发酵后,释放出的纯粹的粮食香气,让人仿佛置身于丰收的田野;曲香也更为浓郁,那是大曲在发酵过程中留下的独特印记,为酒液增添了一抹醇厚的韵味;同时,还伴随着淡淡的焦香,这种焦香并非是过度烘烤的焦糊味,而是在蒸煮和发酵过程中,各种成分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独特香气,为回沙酒的香气层次增添了一份深邃和丰富。 口感上,回沙酒的涩味比糙沙酒更为明显,这种涩味并非是令人不悦的粗糙口感,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收敛感,使得酒液在口中的回味更加悠长。同时,它还带有淡淡的酸味和甜味,酸味如同春日里的青梅,清新而活泼,为口感增添了一份清爽的酸度,刺激着味蕾;甜味则如同一缕温柔的春风,在酸涩之后悄然袭来,让口感更加平衡和协调,给人一种醇厚而又回味悠长的感觉。酒精度一般在54.5%vol以上,在整个酱酒酿造过程中,处于一个较为适中的度数范围,既保证了酒的醇厚口感,又不失烈性。 之所以被称为“回沙酒”,是因为在这一轮次的酿造过程中,酒醅再次经过下沙时的堆积、发酵等工序,就像是高粱原料再次回到了最初的“下沙”状态,重新经历一次风味的升华,因此得名“回沙酒”。它在酱酒酿造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既延续了第一轮次取酒的发酵成果,又为后续轮次的取酒奠定了更为坚实的风味基础,通过这一轮次的取酒,进一步提取出粮食中的风味物质,为后续的勾调和调味提供了更多丰富的选择。 第三轮次取酒:大回酒(一) 第三轮次取酒,俗称“大回酒”,是酱酒酿造过程中极为关键的一轮次,通常在每年的4月份左右进行,此时正值春季向夏季过渡的时期,气温逐渐升高,空气中的微生物活跃度也日益增强,为酒醅的发酵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环境。 在经过前两轮次的蒸煮和发酵后,酒醅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它们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充分发挥着糖化、酒化和产香的作用。高粱中的淀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转化为糖分,再经过发酵生成酒精和各种香味物质,使得酒醅的香气更加浓郁,口感也更加醇厚。 第三轮次取酒的酒精度数一般在53.5%vol左右,这个度数既保证了酒的醇厚口感,又使得酒液中的酒精分子与水分子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缔合状态,为酒的稳定性和风味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香气方面,此轮次的酒酱香显著,那是一种独特而浓郁的香气,仿佛是岁月沉淀下来的醇厚韵味,让人闻之陶醉。同时,还伴随着清新的花香和淡淡的甜香,花香为酒增添了一抹优雅的气息,仿佛春日里盛开的繁花,甜香则如同一缕温柔的阳光,让香气更加丰富和诱人。此外,还有微微的青草香,这种清新的气息,宛如春天里刚刚破土而出的青草,为酱香增添了一份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口感上,第三轮次酒相对前两轮次更加丰满醇厚,入口绵柔顺滑,没有了前两轮次酒的青涩和粗糙感。微酸微甜的口感,恰到好处地刺激着味蕾,酸味如同一滴柠檬汁,为口感增添了一份清爽的酸度,使酒液更加爽口;甜味则如同蜂蜜一般,在口中缓缓散开,带来丝丝甘甜,让口感更加平衡和协调。同时,酒液在口中还带有微微的辣味,这种辣味并非是刺激的灼烧感,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刺激,为口感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使酒的口感更加丰富有层次。 之所以被称为“大回酒”,一方面是因为这一轮次的出酒率相对较高,在整个七轮次取酒过程中,第三轮次的产量较为可观,为酱酒的整体产量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另一方面,这一轮次的酒在香气、口感和品质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是构成酱酒主体香味和醇厚口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后续的勾调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为酱酒的品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同一场盛大的回归,让酱酒的风味在此轮次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升华。 第四轮次取酒:大回酒(二) 第四轮次取酒同样被称为“大回酒”,时间通常在每年的5月上、中旬前后,此时正值暮春与初夏交替之际,气温逐渐升高,空气中的微生物活跃度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且旺盛的状态。 经过前三轮次的蒸煮、发酵和取酒,酒醅中的微生物已经充分适应了发酵环境,它们在酒醅中大量繁殖,不断地分解和转化高粱中的淀粉、蛋白质等物质,产生出更为丰富多样的香味物质。这些香味物质在酒醅中相互交融、反应,使得酒醅的香气更加浓郁复杂,口感也更加醇厚丰满。 第四轮次酒的酒精度数一般在52.5%vol以上,虽然相较于前两轮次酒精度略有下降,但却丝毫不影响其品质和风味。在香气方面,此轮次的酒酱香浓郁而突出,这种酱香并非单一的香气,而是融合了多种香气成分,如烘焙香、焦香以及淡淡的果香,各种香气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而迷人的复合香气,仿佛是一场香气的盛宴,让人陶醉其中。 口感上,第四轮次酒醇厚丰满,入口绵柔顺滑,给人一种极为舒适的饮酒体验。它的甜味更加明显,如同春日里的暖阳,温暖而柔和,甜味在口中缓缓散开,弥漫整个口腔,与酱香、酸味等其他风味相互协调,使得口感更加平衡。同时,它的后味干净且余味悠长,咽下酒后,口中仍留有余香,那是一种淡淡的酱香和甜味的混合香气,久久不散,让人回味无穷。 与第三轮次取酒一样,第四轮次取酒也被称为“大回酒”,不仅因为它的出酒率较高,为酱酒的产量提供了重要保障,更因为它在酱酒的风味构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香气浓郁、口感醇厚,是构成酱酒主体香味和醇厚口感的核心轮次之一,在后续的勾调过程中,能够为酱酒增添丰富的层次感和醇厚的口感,使酱酒的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第五轮次取酒:大回酒(三) 第五轮次取酒,同样被称为“大回酒”,通常在每年的6月,也就是端午节前后进行。此时,夏季的气息愈发浓郁,气温较高,空气中的微生物更加活跃,为酒醅的发酵营造了独特的环境。 历经前四轮次的蒸煮、发酵和取酒,酒醅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达到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它们在酒醅中持续发挥作用,将高粱中的淀粉和其他物质进一步转化为各种风味物质。这一轮次的酒醅,经过充分的发酵,各种成分之间的反应更加充分,使得酒的香气和口感更加丰富和醇厚。 第五轮次酒的酒精度数一般在52.5%vol左右,与第四轮次酒精度数相近。在香气方面,此轮次的酒酱香浓郁且纯正,相较于前几轮次,酱香更加突出,成为主导香气。同时,还伴随着浓郁的焦香和淡淡的烘焙香,这种焦香和烘焙香并非是过度烘烤产生的焦糊味,而是在长时间的蒸煮和发酵过程中,各种成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香气,为酒的香气增添了一份深邃和浓郁的韵味。此外,还能闻到一丝淡淡的果香和粮香,果香为酒增添了一份清新的气息,粮香则让人感受到粮食的本味,这些香气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而迷人的复合香气。 口感上,第五轮次酒醇厚绵柔,入口即能感受到酒液的醇厚质感,仿佛丝绸般在口中滑过。它的甜味和焦香相互交融,甜味如同一股暖流,在口中缓缓散开,带来丝丝甘甜;焦香则为口感增添了一份浓郁和独特的风味,使口感更加丰富有层次。同时,酒液的后味悠长,咽下酒后,口中仍留有余香,那是一种酱香、焦香和甜味混合的香气,久久不散,让人回味无穷。 第五轮次取酒被称为“大回酒”,不仅因为它的出酒率较高,在整个七轮次取酒中占据着重要的产量份额;更重要的是,它在酱酒的风味构成中起着关键作用,其浓郁的酱香、醇厚的口感以及独特的香气,为酱酒的品质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是构成酱酒独特风味的核心轮次之一。在后续的勾调过程中,第五轮次酒能够与其他轮次的酒相互融合,取长补短,使酱酒的口感更加醇厚丰满,香气更加协调统一,为消费者带来更加美妙的饮酒体验。 第六轮次取酒:小回酒 第六轮次取酒,俗称“小回酒”,时间一般在每年的7月下旬左右。此时,夏日的骄阳似火,气温达到了一年中的较高值,这种炎热的气候条件,为酒醅的发酵带来了独特的影响。微生物在高温环境下,代谢活动更加活跃,它们对酒醅中的各种成分进行着深度的分解和转化,使得酒醅中的香味物质进一步丰富和复杂。 经过前五轮次的蒸煮和发酵,酒醅中的淀粉含量逐渐降低,微生物的生长环境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第六轮次的发酵过程中,酒醅中的微生物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活力,它们继续分解剩余的淀粉和其他物质,产生出独特的风味物质。这一轮次取出的酒,酒精度数一般在52%vol以上,虽度数略有下降,但酒的风味却更加独特。 在香气方面,第六轮次酒酱香明显,同时伴随着浓郁的焦香,这种焦香比第五轮次更加突出,仿佛是经过岁月沉淀后的醇厚韵味,又似是烘焙到恰到好处的坚果香气,浓郁而舒适。仔细品味,还能闻到一丝淡淡的花香和果香,为这种浓郁的香气增添了一抹清新的气息,使得香气更加丰富和有层次。 口感上,第六轮次酒醇厚绵柔,入口即能感受到酒液的细腻质感。它的甜味和焦香相互交融,甜味如同一股清泉,在口中缓缓流淌,带来丝丝甘甜;焦香则为口感增添了一份浓郁和独特的风味,使口感更加丰富有层次。同时,酒液的后味悠长,咽下酒后,口中仍留有余香,那是一种酱香、焦香和甜味混合的香气,久久不散,让人回味无穷。 之所以被称为“小回酒”,一方面是与“大回酒”相对而言,这一轮次的出酒率相较于第三、四、五轮次的“大回酒”有所降低,产量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在风味和口感上,虽然它依然保留了酱酒的典型特征,但相较于“大回酒”,其酱香的浓郁程度和口感的醇厚丰满度略有减弱,仿佛是一场盛大宴会接近尾声时的余韵,虽不如高潮那般热烈,但却有着独特的韵味和回味。在酱酒的勾调过程中,“小回酒”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能够为酒体增添独特的焦香和悠长的后味,与其他轮次的酒相互搭配,使得酱酒的口感更加协调、丰富,为酱酒的独特风味贡献了重要的一笔。 第七轮次取酒:追糟酒 第七轮次取酒,俗称“追糟酒”,通常在每年的8月进行,这是整个酱酒酿造周期中最后一次取酒,也意味着这一年的酿造之旅即将画上句号。此时,经过前面六轮次的蒸煮、发酵和取酒,酒醅中的淀粉等物质已被充分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也逐渐减弱,但依然在为最后一次风味的释放做着努力。 在这一轮次的酿造过程中,酒醅中的微生物继续分解剩余的少量淀粉和其他可发酵物质,虽然可利用的原料减少,但它们依然产生出了独特的风味物质。这一轮次取出的酒,酒精度数一般在52%vol左右,与第六轮次相近。 在香气方面,追糟酒酱香明显,同时伴随着浓郁的焦糊香,这种焦糊香比第六轮次更加突出,仿佛是经过多次烘烤后产生的独特香气,浓郁而厚重。仔细品味,还能感受到一丝淡淡的糟香,这是酒醅经过长时间发酵后留下的独特气息,为酒的香气增添了一份质朴和醇厚。 口感上,追糟酒醇厚绵柔,入口能感受到酒液的醇厚质感。它的苦味相对较为明显,这种苦味并非是令人不悦的苦涩,而是在焦糊香和酱香的衬托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味,使口感更加丰富和有层次。同时,酒液的后味悠长,咽下酒后,口中仍留有余香,那是一种酱香、焦糊香和糟香混合的香气,久久不散,让人回味无穷。 之所以被称为“追糟酒”,是因为这是最后一次从酒糟中提取酒液,就像是在追逐着酒糟中最后一丝精华,将其转化为独特的酒液。它在酱酒的勾调过程中,虽然苦味和焦糊味相对较重,但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为酒体增添独特的风味和醇厚的口感,与其他轮次的酒相互搭配,使得酱酒的口感更加协调、丰富,为酱酒的独特风味贡献了最后的力量。 七次取酒的综合作用 七次取酒,犹如一场精妙绝伦的风味之旅,每一轮次的取酒都在酱酒的风味形成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相互交织、相互补充,共同构建起了酱酒复杂而迷人的风味体系。 从时间的维度来看,七次取酒贯穿了酱酒一年的酿造周期,每个轮次都在不同的季节进行,充分汲取了自然的气息与微生物的活力。从原料的角度,高粱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历经九次蒸煮、八次发酵,其淀粉、蛋白质等物质逐步分解转化,为每一轮次的取酒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风味物质基础。 在这七次取酒中,每一轮次的酒都有着独特的风味特征。糙沙酒,作为第一轮次的取酒,虽略显粗糙和单薄,但却带着生粮香和青苹果香,为后续的风味发展奠定了基础,宛如故事的开篇,虽简单却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回沙酒,在香气和口感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粮香、曲香和焦香相互交织,涩味与酸甜味相互协调,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如同故事的发展,逐渐丰富和深入。 而第三、四、五轮次的大回酒,无疑是这场风味之旅的高潮。它们酱香浓郁、口感醇厚丰满,各种香气和味道达到了较为完美的平衡,是构成酱酒主体香味和醇厚口感的核心部分。这三轮次的酒,不仅出酒率较高,为酱酒的产量提供了保障,更在品质上有着卓越的表现,在后续的勾调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同交响乐中的主旋律,鲜明而突出。 第六轮次的小回酒,焦香更加浓郁,为酱酒增添了一份深邃的韵味;第七轮次的追糟酒,带着浓郁的焦糊香和糟香,苦味也更为明显,虽看似个性独特,但在勾调中却能与其他轮次的酒相互搭配,使得酱酒的口感更加丰富和有层次,它们就像是交响乐中的和声,丰富了整体的音乐层次。 可以说,七次取酒中的每一个轮次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它们共同构成了酱酒独特的风味密码,通过调酒师的精心勾调,将不同轮次的酒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融合,使得酱酒的口感更加醇厚丰满、香气更加协调统一,为消费者带来了无与伦比的饮酒体验。正是这种对传统工艺的坚守和对每一个酿造环节的精益求精,才成就了酱香型白酒独一无二的魅力。 |